
外形长卵圆形,呈佛指状。核大,出核率高,壳薄,出仁率高,仁饱满,浆水足,壳细紧密,贮藏期长。外壳呈汉白玉色,具光泽。果仁质地细腻,有韧性,糯性强,味甘清甜,略有苦感。

泰兴白果原产地域范围为江苏省泰兴市现辖行政区域。

泰兴地区以银杏命名的地名、雕塑、建筑、商店、商标等,比比皆是,老幼皆知,泰兴电视台台标为银杏叶。每逢大年春节群众都要在自家的银杏树上贴上一个福字,以作精神寄托 ,可见银杏文化在泰兴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在泰兴,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或著书、或吟诗、或作画,形成了一本本论著诗集,画册影页,影视剧目脚本等独特的银杏文化。
泰兴银杏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体裁多样。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泰兴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神话故事《银杏仙子》,曾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1987年,45分钟的广播剧《银杏仙子》由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于7 月22日首次播放,并入选为江苏省广播剧交流节目在各市广播电台播放。其后,作者又在此基础上,改编为电视剧《银杏仙子》(上、下集),经著名剧作家张弦润色定稿,由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视台和泰兴市人民政府联合摄制。1989年5月24日晚8:30在江苏电视台首次播出,全国不少省、市电视台相继播放。同年6月,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像部公开发行该剧录像带。从此,银杏仙子的美丽传说随着在国内外受到青睐的泰兴大白果而云游天下,流传八方。
2003年4-10月,《泰州日报》、泰兴文联、农业局、林业局共同组织了“银杏颂”征文活动,共征集礼赞银杏、讴歌银杏之乡、银杏文化和银杏精神的散文、诗词200多篇,《泰州日报》择优发表了26篇,评选出了16篇获奖作品,2004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结集出版了《银杏颂》。该书除辑录了古代歌颂银杏的文学作品25篇外,收入新创作的散文34篇、诗词56篇、歌曲1首、朗诵剧1部。
平时,也常有不少以泰兴银杏为题材的散文、杂文、诗歌见诸于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群众喜闻乐见的泰兴民间文艺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