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特的惠山黑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的选择,影响到泥人的品种和品质,影响到风格的形成,也正是惠山泥人长盛不衰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早期惠山居民制作泥人属家庭副业,在农闲时利用这种泥土捏制一些小花囡、小如意、小寿星、小佛像、叠罗汉、泥阿福以及鸡、狗、鹅等小禽兽。惠山泥人的制作方法除面型用单片模印制外,其余身段,四肢都是捏塑出来的,以后经过搓、揉、挑、捏、印、拍、剪、包、压、贴、镶、划、板、插丝、推、揩、糊,刻划出衣着、穿戴、发型、头饰等等,通过上彩、开相、打蜡、插须、装銮等工序制造出各色各样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

惠山泥人自明清以来,受到了许多名家吟诵,称颂之词丰富多彩。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条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当时泥人已作为商品进入商铺。
清代杜汉阶(1686—1749)的《梁溪竹枝词一百首》有“一丸捻就作婵娟,引得游人绝爱怜。常把桃花坞(惠山第二坞)中土,换来仕女几多钱。”的诗句,描述清早期的惠山泥人已使游人“绝爱怜”。
清徐珂《清稗类秒.工艺录》“制泥人条”记述: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赏,赐金甚丰,其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可见清中期泥人已有许多店铺,作品已受到乾隆“大称赏”,而且洋人也十分欣赏,掳走了泥人。
无锡诗人秦琦(1766—1821)所作《惠山竹枝词一百首》中有“泥孩工致胜苏州,眉目都从好笔勾。”词句;同时代的周镐所作《惠山泥美人》有“疑尔前身是阿娇、琅珏为骨水为神。”的美句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