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在感官特征:笋条形态良好,大体笔直,笋尖紧凑,无开裂。采收期期间品质稳定。笋条白色或乳白色,制罐后笋条洁白,汤色透明,不易变黄。东山芦笋栽培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性气候条件,利用海细沙及海泥土栽培,采用独特的留母茎栽培技术,年采收二季,采收期150天,平均亩产2000公斤,约比北方主产区高一倍(2)内在品质指标:嫩茎蛋白质含量1.62-2.15%、粗纤维含量0.65-0.82%、脂肪含量0.10-0.13%、可溶性总糖含量4.73-5.67%。可溶性总糖含量较高,口感好。

东山芦笋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褔建省东山县所辖西埔镇、铜陵镇、陈城镇、康美镇、杏陈镇、樟塘镇、前楼镇等7个乡镇,61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8′~117°35′,北纬23°34″~23°47″

历史上,东山县种植的农作物以花生、甘薯、水稻等为主,效益较低。为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种植效益,1979年,县供销联社和县外经贸局从云霄常山华侨农场引进美国芦笋(玛丽?华盛顿)在南埔、山口等地试种。经过几年的试种、示范,实践证明光温充足、沙壤土居多、劳力富余的东山岛十分适宜芦笋种植,产量高,品质好,效益几倍于粮油作物。1984年县政府提出发展东山芦笋产业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拨付预购定金、奖售肥料和原粮等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芦笋,从而在全县掀起芦笋种植热潮。全县芦笋由1985年的10042亩迅速发展到1989年的38203亩,总产值达9236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4.2%,出口创汇3094万美元。东山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县级芦笋生产基地。东山芦笋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芦笋生产发展带动了加工、运输、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繁荣了东山农业和农村经济。芦笋成为全县农业种植业的支柱,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 也是福建省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2008年度东山芦笋产量3.1万吨,通过制罐、保鲜、制茶、速冻等系列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实现销售额3.38亿元,制罐出口量2.75万吨,出口额4850万美元,占全省7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