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型小而紧凑。头中等大小,有较小的肉瘤,母鸡肉瘤偏平,不显著。全身羽毛白色。喙、肉瘤、胫、蹼橘红色,爪白玉色,皮肤黄色。初生重为78.66克;成年体重公鹅为4.25千克,母鹅为4.1千克。屠宰测定:6月龄半净膛公鹅为84.15%,母鹅为83.95%;全净膛公鹅为78.17%,母鹅为75.68%。开产日龄158天,年产蛋45枚,蛋重为142.51克。蛋形指数1.49,壳厚0.59毫米。公母配种比例1:2~4,种蛋受精率约98.2%。

酃县白鹅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湖南省炎陵县(原酃县)行政区内的十六个乡镇场,包括:霞阳镇、沔渡镇、十都镇、水口镇、三河镇、鹿原镇、垄溪乡、石洲乡、策源乡、下村乡、平乐乡、龙渣瑶族乡、中村乡、船形乡、东风乡、大院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4′54″-114°07′15″,北纬26°03′-26°39′。

酃县白鹅是我国优良地方品种,也是湖南省唯一列入《中国家禽品种志》的优良鹅种,国家农业部已将其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历史上酃县白鹅曾远销广东,用以换取食盐及其它物品。清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的《酃县志》卷七《户品物产》中有“鸡、鹅、鸭、鸽……”的记载,卷十七《艺文》中又有“祥凤飞岩,群鹅集坂”的描述。说明在开发较晚的炎陵县(酃县)山区,至少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普遍饲养白鹅了。


